先做SPC还是先做Cpk?很多人都搞反了!

六六老师
六六老师 微信(liuxigema1v1)一对一辅导答疑,助力备考六西格玛

0 人点赞了该文章 · 5 浏览

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:做六西格玛项目的时候,我们应该先做SPC还是先做Cpk呢?

小明同学举手发言:SPC是在C阶段,CPK是在M阶段,所以基于六西格玛DMAIC逻辑,应该是先做Cpk再做SPC!

小芳同学持反对意见:CPK的前提是过程稳定,需要通过SPC来验证过程稳定,所以应该是先做SPC再做Cpk!

小强是小明铁哥们,起哄道:小明说的是对的,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啊!

小丽是小芳闺蜜帮腔道:小芳说的是对的,Cpk是有前提条件的!

课堂上同学们讨论得不亦乐乎~~

这两个在质量管理中高频出现的工具,看似独立,实则藏着严格的逻辑顺序,所以不少人在实际操作中都容易搞反

要理清这个问题,得先把两个概念弄明白

SPC(统计过程控制)就像过程的 “监控摄像头”,通过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实时监控(最常用的就是控制图),帮我们及时发现过程中的异常波动,是保证过程稳定的核心工具。

Cpk(过程能力指数) 则像一把 “尺子”,用来衡量过程满足产品规格要求的能力。它能直观告诉我们:这个过程能不能稳定产出合格产品。

这里有个关键前提:

Cpk 的计算和分析,必须建立在 “过程处于统计受控状态” 的基础上。

过程处于统计受控状态什么意思呢?

我们知道Cpk 的数值由过程波动大小和均值偏离程度决定

如果过程本身处于不稳定状态(比如忽高忽低、异常波动频繁),此时算出的 Cpk 值毫无意义 —— 就像用晃动的尺子量长度,结果必然失真不可信。

那怎么判断过程是否稳定?

这就得靠SPC控制图的八种判定模式。通过控制图上的数据点分布,我们能清晰识别过程是否存在异常因素,确认它是否处于 “统计受控状态”。

所以结论是:必须先做SPC,再做Cpk。

先通过SPC控制图确认过程稳定(没有异常波动),再用Cpk分析这个稳定的过程能否满足规格要求 —— 这才是正确的逻辑顺序。

注意:这里有个常见误区

即使 SPC 显示过程处于统计受控状态,也不代表产品一定合格。因为控制图的上下限(反映过程自然波动)和产品规格限(客户或设计要求)是两回事,不能混为一谈。

比如某零件尺寸的控制图显示过程稳定,但实际尺寸可能整体偏离规格范围 —— 这时候,Cpk 值就会直观反映出问题(比如 Cpk<1 时,说明过程能力不足)。

说在最后:SPC管 “过程稳不稳定”,Cpk管 “稳定的过程够不够好”。

先通过SPC打好 “稳定” 的基础,Cpk的分析才有意义。

同学们,你们学会了吗?

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,应该就不会搞反啦!

2025通关六西格玛考试,就从自习人课堂「备考四件套」开始!

添加老师微信:zixiren666

免费获取六西格玛备考资料

发布于 2 小时前

免责声明:

本文由 六六老师 发布于 自习人课堂 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若转载该文章,必须注明链接地址。

登录一下,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,贡献精彩回答,参与评论互动

登录! 还没有账号?去注册

暂无评论

站点公告

2025年11月六西格玛备考开始啦
绿带与黑带考试备考"四件套":视频课+直播课+专业题库+全程答疑服务,客服微信:dadu19

热门话题

招聘求职

标准

VDA

研发质量

中质协考试

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渔齐信息 © 2025 苏ICP备202104767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