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习人课堂:做了MSA就可以不用校准了吗?常见的测量三大误区!
在日常质量管理和生产过程中,我们常常听到两个词:MSA(测量系统分析)和校准(Calibration)。
很多质量人甚至从业多年的工程师都会有一个疑问:做了MSA,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校准了?
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?
今天就带大家理清两者的核心关系,避开那些容易踩坑的测量误区。
咱们先举个栗子~
校准就像是给尺子“找零点”。确保尺子上的每一厘米刻度确实是标准的一厘米,而不是0.99厘米或1.01厘米。
校准关注的是设备本身测量到底准不准。MSA则是检查“一个人怎么去用尺子”的综合能力。让不同的操作员用这把尺子多次测量同一个零件,评估整个过程的重复性和再现性。MSA关心的是整个测量过程稳不稳定。
尺子准,人不一定测得准;尺子要是不准,那么人一定测不准。
校准不能代替MSA,MSA更不能代替校准。
因为校准针对的是测量设备,而MSA针对的是整个测量系统
校准与MSA对比汇总见下图:
很多同学可能觉得 “MSA合格=测量没问题”,
但实际上,MSA 的有效性建立在测量设备本身精度达标的基础上。
比如:工厂新购一把千分尺,第一步必须先校准(确认其读数与标准件一致),校准合格后,再组织 3 名操作员用这把千分尺测量同批次零件,通过 MSA 分析 GR&R(重复性与再现性),确认测量系统分析是否符合要求。
所以我们应该先做设备做校准,再来做MSA。
就好像一把狙击枪本身射击很准,但是狙击手不合格,那么也很难击中靶心;
同理,如果狙击枪本身偏差大,那再牛逼的狙击手也没辙!
常见的三大测量误区,请同学们注意:
误区 1:“MSA 合格了,设备就不用定期校准”
MSA 合格仅代表 “当前测量系统变异可接受”,但设备精度会随使用时间下降(比如卡尺磨损、传感器老化)。
若长期不校准,设备偏差会逐渐增大,最终导致 MSA 结果不可信。
所以即便MSA合格,也要定期做校准!
误区 2:“设备校准合格,就不用做 MSA”
校准只能保证 “设备本身准”,但测量结果还受人员(读数误差)、方法(操作步骤)、环境(温度湿度)等因素影响
所以即便校准合格,关键质量特性的测量设备也要做MSA!
误区 3:“MSA 可以替代校准,省一步更高效”
MSA 是 “评估工具”,无法提供 “设备符合国家标准” 的证明,我们知道校准证书是客户审核、体系认证的必备文件,所以校准这一步省不了。
并且MSA 不能修正设备偏差,若设备本身不准,后续做MSA也毫无意义。
end~~
备考六西格玛的同学可以添加六六老师微信:zixiren666
免费领取海量资料
全部 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