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进行全检,可以不做SPC吗?
最近有同学在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:
“如果要对一个关键尺寸进行全检,可以不做SPC吗?”
他认为:都全检了,那必然可以发现异常剔除不合格品,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的,
并且全检比抽检更有信服力,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再做SPC了。
首先我们明确全检的核心作用是 “筛选已生产的不合格品”
本质上是属于事后补救,无法解释“不合格品为何产生” 的问题
而SPC(统计过程控制)的目的在于事前预防,通过监控过程波动来预警潜在问题
全检有四个突出的缺陷:
1.只能止损不能防错:全检能把住 “出货关”,但对生产过程中正在产生的不合格品束手无策 —— 全检要等所有零件做完才能筛选,若过程失控,会导致批量返工/报废,浪费已投入的工时、原料成本
2.成本高:需持续投入人力(质检人员)、时间(逐个检验耗时)、资源(检验设备损耗),尤其对批量生产的关键尺寸,全检成本会随产量同步增加
3.存在漏检风险:即便100%检验,也受人员疲劳、设备精度波动、测量误差等影响,无法保证无漏检,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犯错。
4.局限性:破坏性检测的产品无法全检!
SPC(统计过程控制)的三个核心作用:
1.预警提示。SPC通过监控过程波动预警风险,本质是事前预防,能解决全检覆盖不到的 “过程管控” 问题。
我们知道全检只能看到成品是否合格,SPC 能通过控制图(如Xbar-R图、I-MR 图)分析数据趋势 —— 比如某关键尺寸虽仍在公差范围内,但连续5天向公差上限偏移,SPC 会及时报警,此时可提前调整生产参数(如车床进给量、原料硬度),避免后续批量超差,而若只靠全检,要等零件加工完成才发现问题,已造成不可逆的成本浪费
2.降低成本。SPC比全检更经济,因为全检是 “持续投入”(每批产品都要耗人力 / 时间),SPC是前期搭框架,当SPC监控显示过程长期稳定(如连续25个数据点在控制线内,过程能力Cpk≥1.33),可逐步降低全检频次改为抽检,实现长期降低成本的目的
3.量化能力。量化过程能力,帮助找到根源问题。
全检只给出合格率(如98%),但无法回答 “为什么有2%不合格”,“过程能力是什么水平”等问题
SPC可以通过计算Cp、Cpk,量化评估生产过程能力,比如 Cpk=1.0,说明过程能力一般,需优化设备精度;Cpk=1.67,说明过程稳定性高,可适度放宽抽样频次,这些数据都是全检无法提供的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出,全检与SPC的定位不是替代,而是互补的功能。
并不能因为我们要全检,就不做SPC
全检是最后一道防线,负责拦截已产生的不合格品
SPC是过程的防火墙,负责阻止不合格品的持续产生。
全检是救火,而SPC可以看做是防火!
屏幕前的各位质量工程师,
你们是在救火还是防火呢?
end~
2025通关六西格玛考试,
就从自习人课堂「备考四件套」开始!
添加六六老师微信:zixiren666
免费领取海量备考资料
全部 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