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质协六西格玛绿带与黑带考试题库:精选解析15
下午在忙着给题库增加题目,在给一个题目做解析的时候,发现一道题目特别有意思,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。
[多选题]X − R 控制图比 X-MR (单值移动极差) 控制图应用更为普遍的原因在于:
A. X − R 图可适用于非正态的过程
B. X − R 有更高的检出力
C. X − R 图作图更为简便
D. X − R 图需要更少的样本含量
看似非常简单,但是正如我一直在啰嗦的,“刷题的目的不是记答案、背答案,这样没意思;刷题的真正目的一是为了搞懂题目背后的知识点,找到支持你选择该选项的理论,而不是靠“意念”选择;二是通过刷题知道考试的重点在哪里,这样才不至于看书的时候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”。
当然,这个题目的解析思路来自微信公众号:“自习人课堂”,正在备考的小伙伴,可以关注一下。
首先,这是一个关于控制图的题目,但是其背后涉及到一些假设检验、中心极限定理等知识。
我们看书备考,也决不能仅仅单独的看某一个知识点,许多都是有紧密联系的,需要把知识点串起来,就像“烧烤的串串”一样,而你就是那个“棍棍”。刚才说刷题不是为了记答案、背答案,如果你正在使用这个小程序刷题,我希望你能重点看题目下面我写的解析步骤与思路,这些才是这个小程序的“核心秘密”。
其次,对于I-MR与X-R,我们都比较熟悉了。如果需要观察同样的组数,傻子都知道X-R比I-MR抽样的数量多。
如果控制图设定的组数是30,I-MR只需要抽取30个数据就可以了,而X-R呢?则至少需要3*30=90个数据。
X-R还要计算组内数据的均值与极差,虽然I-MR也需要计算,但是组内数据少啊(相邻数据看成是一组),你说哪一个作图方便?
因此,选项C与D是错误的。
如果说现在正在使用的是I-MR控制图,现在想更改为X-R,会发生哪些改变?
第一个变化刚才说了,是组内数量增加。
但这只是一个直接的表象,我们要通过表象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,有一个词叫“见微知著”,希望各位小伙伴都能认识并理解这个词。
组内数量增加是表象,那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呢?
组内数量增加,意味着n增大;
n增大,意味着3倍标准差变小;
3倍标准差变小,意味着控制限收窄;
控制限收窄,但仍然是按照±3西格玛的基础理论来计算控制限,因此犯第一类错误α的概率不变。但样本量增大,意味着不量被抽出的概率增大,犯第二类错误β的概率减小。
犯第二类错误β的概率减小,意味着检出力(1-β)增大。这里的“检出力”就是假设检验章节的知识点。而且,到这里也可以得出选项B是正确的。
另外,如果一组原始数据是非正态的,能不能使用I-MR?
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!
我们都知道控制图有“八大判异原则”,这8个原则都是基于正态分布的理论得出来的。如果数据是非正态的,个人认为是不可以使用的。
如果是X-R呢?原始数据仍然不服从正态分布,能使用吗?
X-R控制图的第一个图是均值X,根据中心极限定理的知识:“无论随机变量服从何种分布,可能是离散分布,可能是连续分布,连续分布可能是正态的,也可能是非正态的,只要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个数n较大。那么,随机变量之和的分布、随机变量均值X的分布都可以近似为正态分布”。
书上在描述完中心极限定理的这句话之后,还有一句话:“这一结论意义深远”。
因此,不管抽样的数据是否正态,控制图的均值X图是服从正态分布的。换句话说,X-R图不受数据正态与否的限制。所以,选项A是正确的。
我们刷题,不能凭“意念”或“想当然”的认为哪一个选项正确,每一个正确或者错误的选项背后都有一个理论支撑,我们要努力的找到背后的“基础理论支撑点”,让你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,而不是“我觉得”、“我感觉”。同样,也适用于工作中的任何决策。
与各位小伙伴共勉之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