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效率:早期失效、偶然失效与损耗失效
失效率多应用于电子元器件行业,主要用来评价产品可靠性的好坏,其含义是t时刻起的单位时间失效的元器件数量与t时刻尚能正常工作的元器件数量之比。
根据失效率的含义,可见失效率越低,产品的可靠性越好、越高。
根据大量的数据累积,产品在不同时刻的失效率是不一样的,人们普遍把失效率分成三个阶段:早期失效、偶然失效与损耗失效,其大概的形状像“浴缸”一样。
第一个阶段,即早期失效,主要是由于原材料或者工艺过程导致的一种“先天性”缺陷。
第二个阶段,即偶然失效,经过了第一个阶段的早期失效之后,“先天性缺陷”已过滤,这一个阶段产生的失效主要是由于偶然原因导致的,失效率不高,比较稳定。
第三个阶段,即损耗阶段,主要是由于元器件长时间运行到了一定的寿命,产生老化导致的失效。
因此,在大多数情况下,为了保证实际应用中的低失效率,我们总希望使用的元器件处于第二个阶段,即偶然失效阶段,因此会要求供应商对产品进行100%的筛选、检验,以剔除早期失效的先天性缺陷。
其实,不光元器件,任何一个产品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的失效,失效率由高到低,趋于稳定之后,再由于寿命的期限导致失效率攀升。
比如焊接质量,早期的先天性缺陷,诸如焊接不牢固、虚焊等,由于原材料与工艺导致的这一类的失效很容易被发现,大多会在供应商处经过一定的测试、检验之后被剔除。
客户使用的焊接件往往是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失效,这个阶段比较稳定,只是有偶尔的失效。
一定的时间之后,焊接寿命达到一定的时间,随着老化,失效又开始攀升。
暂无评论